作者:紀少波
如何定義藥食同源
“藥食同源”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并無絕對的分界線;二是指中藥與食物之間是“同源”的關系。
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這就是食物療法或飲食療法,可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或不同的病情,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食物,通過合理的烹調加工而制成“食療”佳品。
那么藥與食的“同源”關系又是怎么回事呢?大家知道,中醫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藥和針灸。中藥多屬天然藥物,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而可供人類飲食的食物,同樣來源于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及礦物,因此,中藥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有些東西,只能用來治病,就稱為藥物,有些東西只能作飲食之用,就稱為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東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又可食用,所以就叫做藥食兩用。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龍眼肉、山楂、烏梅、核桃、杏仁、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們既屬于中藥,有良好的治病療效,又是大家經常吃的富有營養的可口食品。
純粹的藥物(即不能作為食物的藥物,以下簡稱藥物)與食物的共同點是:可以用來防治疾病(食物是否能治病有時只是在于用量的多少以及使用的時機與配伍情況);不同點是:藥物的治療藥效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藥勁大”,用藥正確時,效果突出,而用藥不當時,容易出現較明顯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療效果不及藥物那樣突出和迅速,配食不當,也不至于立刻產生不良的結果。但不可忽視的是,藥物雖然作用強但一般不會經常吃,食物雖然作用弱但天天都離不了。我們的日常飲食,除供應必需的營養物質外,還會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對身體平衡和生理功能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影響作用會非常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并不亞于藥物的作用。因此,正確合理地調配飲食,堅持下去會起到藥物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到:“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即反映了“藥食同源”的思想。
《淮南子?修務訓》稱:“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見神農時代藥與食不分,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隨著經驗的積累,藥食才開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們開始食熟食,烹調加工技術才逐漸發展起來。在食與藥分化的同時,食療與藥療也逐漸區分。
《內經》對食療有非常卓越的理論,“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意思是說生病的時候沒有必要非得把病治得痊愈才算好,用大毒治病好到六成就差不多了。用常毒治病好到七成就行了,用小毒治病好到八成就行了,用無毒平緩的藥物治病去掉九成就行了,最后用食物來恢復體內的正氣。如果用藥過度,反而會使正氣受傷。
為什么食物能入藥
食物入藥,可以用來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會中,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藥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藥用,許多藥物也可以食用,這是“藥食同源”理論的基礎,也是食物療法的基礎。研究表明,醫藥在健康中只起8%的作用,而合理的膳食卻能起到13%的作用。尤其是針對高脂血癥這樣的生活方式病,飲食治療能起到47%的防治作用。
食物也有“四性”、“五味”,雖然食物之四性五味的偏性不那么大,但其同樣適用中醫的治則,比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
“四性”又稱為四氣,即寒、熱、溫、涼。寒和涼的食物能起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熱的夏季選用菊花茶、綠豆湯、西瓜湯、荷葉粥等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熱和溫的食物能起溫中除寒的作用,如嚴冬季節選用蔥、蒜、羊肉等食物,能除寒助陽,健脾和胃,補虛。食物除“四性”外,尚有性質平和的“平性”食物,如谷類的米、麥及豆類等。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食物的味不同,對人體的作用有明顯區別。辛味食物祛風散寒,舒筋活血,行氣止痛,如生姜發汗解表,健胃,胡椒暖腸胃,除寒濕,韭菜行瘀散滯,溫中利氣,大蔥發表散寒;而甘味食物則可補養身體,緩和痙攣,調和性味,如蜂蜜等;酸味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如醋等;苦能瀉火堅陰,如苦瓜等;咸味軟堅散結,潤下通便,如海帶等;在五味以外,還有淡味,可滲濕利水。
我們可以根據植物的植株特點和味道來推斷其功效,比如,山藥味道甘淡,所以入脾經;皮黃肉白,故可補肺脾;體質柔滑液濃,故益腎,滋養血脈,強志育神。
食療注意事項
食療是否存在過量?一言以蔽之——調理準確則無過量,調理不正確則可能過量。
藥膳具有豐富飲食、保健養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應用中應遵循一定的原則,不應濫用。
應正確對待藥膳與藥物的關系。藥物是去病救疾的,見效快,重在治病;藥膳多用以養身防病,見效慢,重在養與防。食物療法不能代替藥物療法,但是藥膳在保健、養生、康復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慢性病、老年病、部分婦女、兒童疾病。中醫治病之法不一而足,如藥物、食療、針灸、按摩、氣功、心理、音樂、藥浴等,各有所長,各有不足,應視具體人與病情而選定合適之法,不可濫用。
合理的食療,不僅所含的營養成分齊全,配方恰當,而且色、香、味、形美觀,能增進病人的食欲。那些針對不同疾病的病理變化制定的食療配方,在健康恢復階段能起到藥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內經》提出“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說明藥物主要是袪除病邪,而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富有營養的食物可以補益精氣。
中醫食療的特點,不能單純以營養素的含量和作用來解釋。重視食物的不同性味和作用,就是用食物性味的細微偏性來調整人體的氣血陰陽,扶正袪邪,以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食療的具體形式就是藥膳,是以輔助治療某些疾病為目的,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如《內經》提出的“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針對不同的體質用不同的食療方法,再加入一定量相應的藥物配制而成。藥膳要有針對性,針對不同疾病的不同階段,對于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的保健、補養有相同的生理特點和不同的病理變化,應有針對性地辨證施膳。

幼兒與成人相比,生理上最主要的特點是幼兒處在不斷生長、發育的階段,尚未成熟與完善,屬于稚陰稚陽,臟腑嬌嫩,易虛易實。根據其生理特點,小兒易于出現熱癥、陽癥,處于生長期需較多的營養物質,且小兒脾胃不足,過食生冷、油膩之品極易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小兒的飲食應少溫補,多樣化,富有營養,易于消化,且尤其應注意時時呵護脾胃,以補后天之本。
中年期是一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臟腑功能逐漸由強而弱,這個時期的許多人肩負工作、生活兩副重擔,往往抓緊時間拼命工作,自恃身體好而忽視了必要保養。中醫認為過度勞體則傷氣損肺,長此以往則氣少力衰,臟腑功能衰敗,加速衰老;而過度勞心則陰血內耗,出現記憶力下降,性功能減退,氣血不足,久而久之出現臟腑功能失調,產生各種疾病。中年人的身體狀況不如青年時期,所以中醫很注重中年人的保健調養。中年時的補養不但使中年時期身體強壯,還可防治早衰。通過藥膳選用補腎、健脾、舒肝等功效的食物,可達到健膚美容、抗疲勞、增智、抗早衰、活血、補腎強身的作用。
老年人由于大半輩子忙碌奔波,過度勞心勞體,已經出現臟腑功能的不足,隨著年齡的增長還出現了氣血津液的不足,加之青壯年時期所遺留的一些病根,往往虛實夾雜,以虛為主,表現出體力下降、記憶力減退、頭暈、失眠、性功能減退、腰酸腿軟、腹脹、納差、便秘等,應建議其到正規中醫院辨證,合理使用藥膳。